本次论坛由行业战略专家姚若晗发起并主持,特邀嘉宾著名汉字艺术家濮列平、中国美术学院国家艺术基金项目主持人王晓明、知名建筑设计师车飞博士、蒙娜丽莎品牌总经理黄辉与派的科技董事长丘广安联袂出席论坛。300多位来自陶瓷行业的精英人士,共同见证了这场从跨界与未来视角深入探讨人文艺术与瓷砖产业化关联性的思想盛宴。
论坛发起人姚若晗在开场致辞中,回顾了上届论坛的主题“临界点“,并以这一年来的宏观变化为论证依据,作为引子抛出了本届的探讨主题:相对论。
人文瓷砖发展的必然性
进入论坛环节,姚工首先强调了人文瓷砖的产业链概念,从发现需求到满足需求,人文瓷砖涉及到文化艺术、建筑设计、材料研发以及营销推广等紧密相连的环节,才能将其内在价值最终呈现在消费者眼前。而这个链条需要经过多次转换和解决多方矛盾才能成功落地。因此,这个链条上的每个环节对人文瓷砖是否具有共识,无疑是必须解决的首要问题。
派的科技董事长丘广安表示:全球都在提两个关键词,一是智能,智能是数据化的东西,二是赋情,就是赋予情感。代表了现在的比拼不但是机器的比拼,更是情感的比拼。很多消费者在整个氛围环境中寻找能够与自己内心产生共鸣的东西。目前全国从排浪式消费到个性化消费的趋势转变。丘总认为家居产业是对生活方式和情感的研究,肯定会向个性化发展。艺术和文化的力量会越来越强大,并且能显示出相应的市场价值。
王晓明老师则认为,随着经济的发展,人的审美是不断提升的。作为艺术的源头一方,他们所能做到的是在审美上培养人才和传播交流,提升整体的审美水平。同时与行业产生多种对接,使艺术在产品上得到呈现。
濮列平老师随后从国际经济发展趋势推导到文化主宰变局,并最终影响到产业未来发展进行论证。他认为姚工目前所做的就是市场未来所需。必须要站在中国大文化需求下,来做我们真实的空间和人文之间的需求开发,才能避免盲目生产。谁看到这块谁就占得未来的先机。
作为建筑师,车飞教授认为人文瓷砖就是以人为本,目前中国的建筑从数量变成质量增长,对人居环境与文化结合有了更高的要求。同时也提出了一个命题:批量化、机械化生产如何应对多样化、个性化的需求?这个命题也是人文瓷砖所要考虑的。
蒙娜丽莎品牌总经理黄辉从市场一线的角度,谈到个性化需求在行业内最突出的是特色工装和高档家装。中国文化里有很多人文的东西值得深挖。而中国也将是陶瓷的奢侈消费品的最大市场。
人文瓷砖的跨界融合路径
在探讨人文瓷砖如何落地上,姚工首先重新定义了瓷砖的位置:空间最佳配角。瓷砖只是一个硬装材料,而空间整体的调性首先取决于软装设施,然后才是硬装、光线与建筑空间格局等等。而且空间应该要有灵魂和特色内涵,能满足目标人群的特定需求(因为审美甚至空间功能体验也都是相对的)。必须在了解了自己目标群体的不同需求之后才能去做相应的空间整体设计,并根据这些设计要求进行材质开发设计,基于真实需求设计出的材质才能真正落地市场。姚工还提到了相应的一些案例,譬如欧神诺十几年前的都市温情系列,就是在人文瓷砖领域一种前瞻性的探索,当前最具代表性的则是皇磁品牌,已经在全面践行人文瓷砖的理念与思路,所有的开发设计与应用研究都是基于雅奢概念而展开,目前第一阶段的研发已经完成。
在探索的过程中,姚工认为艺术的本质是表达艺术家自我的思想与情感,但艺术最大的价值则在于从文化审美角度激发更多人的思想和情感共鸣,而在这一过程中,设计是不可或缺的核心环节,是一条充满灵性的脐带,将人文艺术与人性相连,与生活相连,与产业相连。而目前的情况是,艺术、设计和产业三大板块并没有形成系统性的融合路径,而是各自为政、各自彷徨。很多人都在说需求萎缩、市场难做,但进口产品却在大行其道,中国人更是满世界买买买,这些现象都在说明,个性化需求已经到了临界点,现在该考虑的不是有没有需求,而是如何满足特色需求的问题,政府大力倡导并推行的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也是有很多基于这方面的考虑。
濮列平大师尖锐地指出了行业对文化艺术的关注度不够,同时缺乏满足个性化定制需求的应对措施,例如小批量生产、流水线差异化等等,导致了很多好的想法无法得到实现。丘总则认为在艺术和市场上要达到一种新的平衡,作为瓷砖研发设计机构,要是沉醉在纯粹的自我表达,是无法达到与市场的平衡的。在顶级的艺术家和普通的消费者之间需要一个缓冲带,把顶层最好的东西展现出来却又能降到凡间。这就是艺术生活化的真谛。“三者信息不对称,这是市场做不好的原因”,黄总指出了核心矛盾所在。但是从自身企业品牌发展情况来看,也深深意识到产品文化附加值的重要性。
在经过一系列的探讨和案例分析后,论坛将近尾声,主持人姚工强调了人文艺术的价值与产业化融合的未来,是相信才能看见,而不是仅仅停留在看见才会相信。并以濮老师的一句话作为结尾:不抬眼看未来的人不是真正的理性。
〖更多资讯,长按关注《创新陶业》手机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