说起陶瓷行业的智能机器人,也许可以追溯到很久之前:20年前,佛山水泵厂一些技术骨干,会同佛山市科委,立项研发,率先推出的“喷釉机器人”,在当时的佛陶集团建筑陶瓷厂试用。基本原理是:选出当时最优秀的喷釉生产高手,抓住机器人的手臂,进行卫生洁具喷釉操作,而三个方向维度的记录仪(XYZ轴),就随着时间长度,记录下了喷头的行动轨迹,进而在电脑中进行记忆——称之为“学习”,学习之后,喷釉机器人,就可以重复一连贯的动作,完成全部操作了。当时(1997年),工人月工资约1000元左右,而一台机器人,要17万元,陶瓷企业觉得不划算,故而难以推广。后来,笔者陆陆续续见到一些设备,例如:自动对抛光砖砖坯表面进行色号的“分色”——是当时的科信达公司推出的;对抛光线上的砖坯进行尺寸测量,进而进行尺码的“大小”划分;窑尾一般由工人进行高强度的手工搬移砖坯,并进行码放,也改由液压设备,进行自动叠砖;釉线和进窑之前,由人工进行多余砖坯的拣出码放,并在空窑或者釉线故障时,确保窑炉进砖,于是再由人工排砖。当然,由于人工在搬移过程中,不可避免有损坏,砖坯的破损率比较高。
20年来,科技飞速发展,智能机器人的使用不可同日而语了。
智能机器人的发展,在以下几个方面,有了大的突破:第一是专业化。智能机器人公司纷纷成立,对进口设备的拆解学习,变得非常容易。第二是程序化。对工业动作的分解,轻车熟路:自动,液压,电脑,维度,轴向,几个回合下来,很多繁杂笨重的工作,变得轻巧容易。在外行人看来,很难的东西,在专业人士看来,进入程序化之后,就变得简单了。第三是普及化。陶瓷生产,有职业病的工作岗位,例如卫生洁具的喷釉、坯体的打磨抛光,会产生雾气和粉尘,很容易有“矽肺病”的困扰。现在好了,进口德国或者日本的机器人,在两到三年即可收回全部投资。
以下几个因素,也推动了机器人的推广和使用:第一是随着90后开始就业,他们对有一定体力劳动强度,又需要专注注意力却重复的工作,非常惧怕和回避,企业招人困难。随着60后、70后普通工人进入退休年龄,“吃苦耐劳”,在劳动观念上,已经变得难以接受。坐在电脑前上班,并且工资收入高,已经是90后劳动力的普遍心理诉求。第二是劳动力成本的大幅度上升,企业用人成本持续上升。上世纪90年代,人工成本低,一线工人平均工资在1000元左右,现在,要达到原来的3倍甚至还要多。因此,用机器人替代人工,已经变得非常迫切。第三是人工权益的提高,也让企业“苦不堪言”。工人招聘入厂之后,要进行培训,要购买五险一金,要保证他们节假日的休息,要确保不能让他们加班过度。对比这些,机器人明显是任劳任怨,无怨无悔。
佛山市政府科技部门,已经明确把“陶瓷2025”或者所谓的“工业4.0”,列入重大科技项目,并委托某知名企业,进行全面的落实。而据中国建筑卫生陶瓷协会有关负责人介绍,十四五期间,陶瓷企业人均产值,要由现在的30万元左右,提高到80万元左右,甚至更高。其中主要途径,就是机器人的推广和普及。
目前,我国建筑陶瓷生产线用工人数,每组大型生产线,在260人左右;国外先进生产线,用工人数约21人。由此看来,智能机器人的市场,其开拓和使用,正是方兴未艾!
看,一大波机器人正在来袭!